风行网,风行下载2016正式版官方下载

  • 风行网首页
  • 软件帮助
  • 影频资讯
  • 更新日志
下载PC Windows版下载

风行正式版官方下载

版本信息:3.0.3.77

软件大小:9.24M

发布日期:2016-06-25

操作系统:Win XP/2003/Vista/Win7

您所在的位置:风行网首页 > 影视资讯 > 正文

风行播放器看电影《时时刻刻》情节既简单也复杂

作者:风行播放器官方下载 来源:www.fengxingwang.cn 时间:2014-12-12

欢迎大家下载风行播放器观看电影《时时刻刻》,风行播放器是国内知名的网络视频播放器,使用量非常大,每天都会增加大量的用户,每天及时更新最新电影和电视剧,喜欢观看电影和电视剧的朋友可以在风行网(www.fengxingwang.cn)下载风行播放器官方下载版本。《时时刻刻》在表现手法上具有革命性,而它要表现的内容虽然具有潜在的广泛意义,但触及到病态心理。它会使你不舒服,但你若愿意静下心来,以阅读现代派小说或哲学著作的心态,透视人生多棱镜中那不太为人注意的角落.那么.你可能会有真正的收获。

关于剧情和结构

《时时刻刻》的情节既很简单,也很复杂。它讲述三个女人一天中的经历,这三个本互不相干的女人通过一部现代文学名著连结在一起,而这部小说讲的也是一个女人一天中的故事。

弗吉尼亚·伍尔夫是20世纪初著名的英国作家,她在1923年创作了《达拉威夫人》;劳拉·布朗是二战后美国洛杉矶的一名家庭妇女,她于1951年阅读该书;克拉丽莎·冯恩是纽约某家出版社的编辑,她于2001年准备为好友理查办一个庆祝派对,而理查则一向昵称她为“达拉威夫人”

(达拉威的名字刚好也叫克拉丽莎)。

没有比这更牵强附会的故事线了。试想,全中国有多少人读过《红楼梦)或者名字中有“宝玉”、“黛玉”字样,难道都可以七扯八扯拉在一块吗?

《时时刻刻》如果真的那么“东拉西扯”,就不会引起影评界的刮目相看了。

它妙就妙在把貌似没有直接关联的线头,有机地组合在一起。这种高超的组合首先表现在影片原创性的结构上。影片开场不久,弗吉尼亚在酝酿写作《达拉威夫人》,她想到的第一句话便是“她说她要自己去买花”,紧接着劳拉在看书,念出了“她说她要自己去买花”,第三个镜头是克拉丽莎对家人说“我看我还是自已去买花”。

你想这有什么了不起,不就是把同一句话说上三遍吗?当影片刚显露出这种手法时,我也只是稍微提了一下兴致,但不一会儿,这种超越时空的叙事技巧便被发挥到出神人化的境界。这种手法若处理不好会变得很牵强,但导演精心安排,加上高超的剪辑技巧,增强了三条故事线之间的内在凝结。

弗吉尼亚·伍尔夫在创作那部小说时表示,从一个女人的一天可以看出她的一生。对于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弗吉尼亚,她的每一天都充满了不可预侧的情绪反复和怪诞。劳拉的绝望似乎也有病理的原因,因为影片强调的是她的家庭有多么正常、丈夫多么爱她、儿子多么可爱。从常人的眼光看,弗吉尼亚和劳拉都应该很幸福,但她们却觉得人生一片灰睛。克拉丽莎的个性显然跟前两位截然不同,她天性乐观,她的绝望藏得很深。

影片的结构用“主题加变奏”来形容可能比较合适。兰人(其实是四人,因为她们之间的连结点是达拉威夫人)的生活有级表层的巧合,也有时代、环境和个性的差异,但在深层意义上,她们诉说着同一个故事,即人生的意义。

这可以是一个很空洞的话题.但在本片中却很实在,实在到令人惊心。

关于主题

有人会把该片理解成同性恋影片,我觉得这比较狭隘。的确,三个主角都有一次跟同性的接吻动作,但情况各有不同:弗吉尼亚是女权思想的启蒙者之一,据史书记载,她有过一次同性恋经历,按现代的说法属于双性恋。劳拉亲吻女邻居有很大的偶然性,但可以理解成她有同性恋萌芽。克拉丽莎是公开的同性恋,跟恋人同居已十年,并且通过人工授精生了一个女儿。

你可以说影片反映了不同时代对同性恋的态度,但我以为,片中的同性接  吻或恋情只是一种符号,一种需要爱、需要活力、需要生命的象征。你可以说影片中几乎所有主角全是同性恋,但它不是一部同性恋电影。

影片的最大主题是死亡。它以弗吉尼亚1941年投河自杀为始,以角色甲(恕不透露细节)的自杀为终止,中间穿擂着角色乙试图自杀的全过程。

弗吉尼亚对来访的亲戚说:“我可能要杀掉我书中的主人公。”后来她又诊释道:“必须有人死,其他人才能更珍惜生命的价值。”

影片可能会给人以“眷恋死神”的错觉,其实如同森林中的阳光,对生活的热望仍透过厚厚的死亡倾向照射出来。克拉丽莎是三位主角中最“积极向上”

的,她对于前任男友的照顾、对生活的细致安排,反映出她的人生观。当然,这种人生观遭到反驳:人生在世难道就是为了应付这些琐碎的事件和芸芸众生吗?

在三位女角的平行线中,克拉丽莎跟另外两位女性有着反衬关系:弗吉尼亚和劳拉都试图“克服”丈夫的爱而寻求最后的超脱,而克拉丽莎正在尽力给一个已到死亡边缘的人一丝温暖。三位自杀者有宿命观,不是因为缺乏爱.而是一种连爱都不能弥补的空虚和孤独。这是一种非理性的绝望,也是女性主义根植的土壤,即女性不能以男人的爱作为自我价值的源泉。

没有学会超脱的克拉丽莎对理查说:“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对方。”她在回忆往事时有一句很关键的台词:“我当时想,这就是幸福的开始。我没想到,这就是幸福,幸福就在那个瞬间。”

弗吉尼亚在片尾的画外音中道出了影片的主旨;“要直面人生,懂得人生是什么,热爱人生,不管它是什么。最终要了解它。然后才能放弃。”

人生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选择。易卜生《玩偶之家》的娜拉选择了出走.但剧本没有描写出走对于她丈夫的影响。《时时刻刻》从两个角度同时审视同一个行为:劳拉的出走对于她自己是获得自由,但对于她儿子便是被抛弃。影片用大母的镜头,通过小孩的眼神,把母亲出走的后果折射出来。当我们看到理查在生命尽头的言行时,我们会恍然大悟,原来在幼小心灵早已埋下了孤独的种子。

人生像是流水,它既是重复的,每一刻又是不同的。人生的选择可能会给他人造成很大影响,但无所谓对错。选择生命固然可喜,但某些人选择死亡自有他们的道理。每个人经历的李件各有不同,但表层下难言的情绪却能使人心心相印。

影片除了一处虚幻场景,基本上属于写实风格。但写实其实是假象,因为该片的主题很抽象,因此很多貌似不经意的细节细究起来颇有玩昧。影片中的很多形象可以用弗洛伊德解梦的方式来性释。

最明显的意象是水。流水象征人生再合适不过了—经过某件事,前面仍然是如流水一般的岁月。这是剧中人物没点明的比喻。弗吉尼亚·伍尔夫走进湍急的河水中自杀,劳拉·布朗虽然想吞药,但她幻觉中出现的也是吞噬她的水。

著名作曲家菲力普·格拉斯的音乐有一种时而宁静、时而不祥的重复性,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具体形象使是水。这一音乐主题反复出现,尤其用于场景的过渡,其中也有点题的作用。

原作者卡宁汉写道:“我们人类搜长重复自己。如果我们不愿重复,如果有赞美不断微妙变幻的人生节奏和质地的文艺作品,而我们看到后感到畏缩,那么.我们便忽视了生活的本质。”

另一个重要的意象来自死亡。死亡是该片的命题之一,在表现方法上采用了多玉手法:三个主人公都必须在时辰未到之际面对死亡,而且那种迫求死亡的决心到了令人压抑的程度。从另一个角度看,死亡在这里又是很抽象的,仿佛是一个哲学题目。弗吉尼亚的姐姐带着孩子在花园里玩,孩子们发现一只垂死的小鸟,想要把它救活。母亲说,也许让它死去更好(接下来便是弗吉尼亚躺在死鸟旁边的深思镜头)。克拉丽莎在纽约家中播放的艺术歌曲是理查·斯特劳斯临死前谱写的《最后四首歌》,是描写死亡的安祥和宁静的名作。

跟死亡相对应的是生机勃勃。影片中克拉丽莎的女儿以及弗吉尼亚的外甥为影片带来了生机,他们的活力跟成年人世界的压抑形成比照。劳拉的邻居虽然虚荣,但她散发的光彩跟劳拉内心的抑郁也形成反差。

“生”的迹象其实在弗吉尼亚身上也得到体现:首先,写作就是一种创造;其次,她那种欲离开乡间、返回伦敦的急切,也是“求生”的渴望。她说:

“一个人不能命躲避生活来寻找宁静。”

所谓三大演技派女星斗技是一种宣传语汇。不错,三位女星均是主角,很难分出谁的戏份更多,但三人除了一个例外,没有出现在同一场景中。三个角色的人生虽说是主题变奏,但具体说到表演几乎没有可比性。正因如此,关于谁演得最好的意见刚好分成三派,每人都有自己强烈的拥戴者。

尼可·基德曼扮演的弗吉尼亚·伍尔夫跟演员本身的反差最大。伍尔夫是真人,真正的伍尔夫比尼可在剧中的扮相还w难看,而且文学史上留下的记载跟影片中也有很大出入。但电影不是历史,尼可·基德曼在研究了关于真人的描述后,设计了一套神经质的眼神和动作,加上那个假鼻子,几乎面目全非。一个光彩照人的女明星,为了演好一个角色,愿惫把自己搞得很不上镜,这其实并不是很大的牺牲;难得的是,她那种沉浸在角色中的专注,让你觉得她已彻底变了一个人,没有一丝昔日尼可的影子。

朱丽安·摩尔扮演的劳拉·布朗是一个典型的1950年代美国中产阶级妇女,但有着奇特的心理状态。影片并没有提供足够的背景资料(如她对丈夫的态度),但演员凭借细腻的表演,使得人物有了可信度。劳拉跟儿子和邻居的那几场戏看似简单,其实定含着几度心理上的大起大落。

梅丽尔·斯特里普扮演的克拉丽莎相对比起来最不需要改变演员的外在造型,但角色需要经历的心理起伏却最大。她和理查的两场戏属于高难度,但更难的是理查前男友前来看望那一场。大家知道斯特里普最搜长感情大起大落的戏,但一般演员处理这类戏时,会“勇往直前”,通过大哭大吼,表现出歇斯底里的心态。斯特里普的形体动作很多,#5且幅度也很大,但她有一个不同的地方,就是有许多微妙的小动作,能让你感受到角色每秒钟的心理变化。尽管该片中她的台词不少,但如果请一名十九世纪欧洲小说家来描写。恐怕她的每一场戏都可以被记录成好几页的心理刻画。

三位主角的表演都属于一流,但若硬要比高低,如果摆在同一条起跑线上,应该说斯特里普的表演最复杂;但是,她能达到这个高度,没有人会吃惊,反之.尼可的弗吉尼亚着实让很多人大吃一惊。从演艺背景来看,尼可的表演具有最大跨度的飞跃。

大家都很关注三位女主角,其实影片中的配角也都极为精彩。大家喜欢的艾德·哈里斯在片中扮演艾滋病晚期的诗人兼小说家.从枯搞的形体到女性化的  气质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他,仿佛是从旧金山同性恋区移植过来的参考人物。曾和金凯瑞合演《阿呆和阿瓜》的杰夫·丹尼尔斯也似乎脱胎换骨(尽管没有尼可似的化装》。托妮·科莱特曾扮演《灵异第六感》中的母亲,此处她扮演劳拉的邻居,只有一场戏,但塑造的形象却是立体的。

我曾写过一篇赞誉《莎翁情史》的评论,一些读者认为我对该片的誉美之词缺乏公正性,因为我熟悉影片的背景。“如果你不是英国文学专业.不知道马络是谁,不知道当时英国戏院的状况,你还能够欣赏影片的微妙之处吗?’,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。一部电影的主创人员不能假设观众具有任何专业知识,否则看电影就变成搞研究了。我不知道我如果以完全空白的脑子来看(莎翁悄史),它的情趣会削弱几分,但这回我敢说《时时刻刻)并不需要你成为文学专家。我承认当时没看过(达拉威夫人》,更没看过卡宁汉的《时时刻刻》原著,我进影院时只了解该片的故事梗概,即三个女人的故事,细节一概不知。影片一开场,它的技巧非常吸引我,令人眼睛一亮;但不知不觉,原本诉诸于理性的题材开始产生一种莫名的感染力。这些跟我的人生毫无共通之处的人物,在她们那极端的冲动和难解的“死亡愿望”(death wish)中,居然道出了不少人生的真谛。

《时时刻刻)不是一部容易欣赏的作品,它对人物心理的洞察带有心理医生的偏执。在这里,变态等同于常态;死亡跟生存同样有效;精致的衔接造就着意识流的随意……也许,每位观众会得到完全不同的观感。
 

随机文章

相关文章